目前,黃銅礦生物堆浸的工業應用案例較少且浸出率較低,主要是因為黃銅礦在浸出過程中常常會形成鈍化膜,抑制黃銅礦的進一步浸出。采用嗜熱菌浸出黃銅礦可消除抑制效應,基于此形成的BioCOP技術已圓滿完成工業化試驗,證實黃銅礦生物浸出的可行性。本文介紹了黃銅礦生物堆浸技術開發現狀及工業試驗現狀,從福建紫金山和芬蘭Talvivaara高溫生物堆浸的兩個案例,分析了黃銅礦生物堆浸浸出效率較低的原因,并提出了實現黃銅礦生物堆浸的策略。
本研究采用光學顯微鏡、掃描電鏡和電子探針對BTi-6431S合金板材微觀組織進行分析,并結合室溫和高溫力學性能測試研究了熱處理溫度對其力學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升高第一階段的退火溫度,塊狀初生α相粗化,趨于等軸狀,體積分數逐漸降低;β相和次生α相的體積分數增加;室溫強度和塑性變化不大;高溫下,強度逐漸上升,塑性下降。在相同第一階段退火溫度下,第二階段退火溫度的升高使得初生α相含量急劇增加,趨于板條狀,β轉變組織含量降低,室溫和高溫拉伸性能同時下降。
研究了不同固溶工藝條件對Cu-1.4Ni-1.2Co-0.6Si合金顯微組織的影響,對合金固溶-時效后的顯微硬度和導電率進行了分析,并采用透射電鏡及電子衍射分析其顯微組織。結果表明:Cu-Ni-Co-Si合金鑄態組織以等軸晶為主,熱軋變形組織中存在許多細小第二相。熱軋合金在固溶處理過程中基體變形組織發生再結晶和晶粒長大,且隨著固溶溫度升高,第二相固溶量增加,至975℃時,第二相粒子基本回溶到基體中。
本研究對工業純鈦Gr2的準靜態(10-3s-1)和動態(3000s-1和6000s-1)力學性能曲線進行測量,并通過等溫變形曲線計算了材料壓縮變形時的應變硬化模量。結果表明,塑性應變量低于0.2時,動態變形過程的應變硬化模量明顯高于準靜態變形過程。通過孿生分數統計和變形組織觀察發現,應變速率提高對應變硬化的強化效應源自于塑性變形初期(εp≦0.2)孿晶的大量形成,即孿生強化效應。然而隨著變形的持續進行,孿生強化效應會隨著組織中二次孿晶的形成和位錯切過孿晶界導致的晶界扭曲而逐漸減弱并消失。
本文對氰化鈉在黃鐵礦顆粒表面的吸附規律及機理進行了研究。研究了pH值、時間、黃鐵礦用量等因素對吸附過程的影響。同時檢測了吸附前后樣品的紅外光譜(IR)、掃描電鏡圖像(SEM)、能量分析譜(EDS)及元素面掃描。結果表明,黃鐵礦對氰化鈉的吸附是一個快速吸附過程,在吸附時間為1min時,就達到吸附平衡。在氰化鈉濃度24mg/L、吸附時間5min、攪拌轉速2000 r/min的試驗條件下,在黃鐵礦用量為5g/L時,吸附率就達到80%,此時吸附負載量最大為381.4mg/g。在pH范圍8.0-11.0內,pH對吸附效果影響不是很大。
通過對電解鋁企業進行水平衡測試工作的必要性、目的、意義分析,介紹了水平衡工作的基本原理、電解鋁企業做好水平衡工作的一般程序,進而對水平衡工作中的關鍵問題作了探討、分析和強調。
針對目前石煤提釩中存在能耗高、污染重的缺陷,提出了濃酸熟化-離子交換-銨鹽沉釩-煅燒精制的石煤提釩新工藝。研究表明:熟化時間8.5 h、酸用量20%、熟化溫度120℃的條件下,釩浸出率達88.8%。在接觸時間30 min、高徑比H/D=41的柱交換過程中,V2O5的飽和容量達358.5 mg/g。銨鹽沉釩后煅燒,V2O5產品純度達98.9%。該工藝能耗低、流程短,從技術上避免了焙燒過程,是清潔的提釩新工藝。
受鋁市場低迷,電力成本較高影響,目前國內中東部電解鋁廠面臨嚴峻的生存壓力,陷入全面虧損狀態,為了企業健康發展,紛紛采用節能新技術。本文介紹了雙向阻流節能技術的基本原理以及在普通四臺在產低電壓電解槽陽極中縫處安放阻流塊的具體實驗情況,通過六個多月的實驗及現場對比分析,試驗槽技術參數穩定,操作管理難度沒有增加,其中試驗電解槽能在3.75~3.77v平均電壓下平穩運行,試驗槽較正常生產槽能源消耗噸鋁節電約185kwh,達到了試驗節能的目的。
從Cu-Cr-Zr系合金強化方式和強化機理、添加微量元素、新型凝固制備工藝和形變及熱處理技術出發,分析了Cu-Cr-Zr系合金強度、導電率以及耐磨性等性能,總結了高強高導Cu-Cr-Zr系合金在新型制備工藝方面的研究進展。利用形變及熱處理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亦能提高合金的綜合性能。
本文研究了對于含碳礦石中的金采用濃硫酸-濃硝酸+氯酸鉀混合溶液進行濕法預處理,再加王水溶解,最后用硫代米蚩酮(TMK)與Au(Ⅲ)的顯色反應,光度法分析測定金量。結果表明,在十二烷基硫酸鈉(SDS)存在下,PH3.5~3.8的EDTA二鈉-冰醋酸掩蔽-緩沖溶液中,試劑TMK與Au(Ⅲ)形成了2:1的紅色絡合物,其最佳波長在548nm波長處,表觀摩爾吸光系數ε為:1.93×104L/(mol.cm)。Au(Ⅲ)的濃度在0~80μg/25mL范圍內符合比爾定律,檢出限為2.4×10-9g/mL。
利用低鋁低硅礦溶出高鐵赤泥,實驗室進行碳熱還原磁化焙燒試驗研究,通過SEM-EDS手段,采用 XRD、DTA-TG、IR方法,控制技術條件,磁化焙燒與磁選分離得到富礦鐵精粉與尾礦渣,試驗磁化率達到了90%,回收率在75%,鐵精粉的全鐵品位在65%。同時利用Slon系列高梯度脈沖磁選機研究了高鐵赤泥磁選分離鐵精粉的方法,對數據及磁選前沿技術進行了分析,并對高鐵赤泥提取鐵精粉工程化經濟性進行比對,有望真正實現赤泥的全面綜合利用,實現氧化鋁工業廢渣的零排放。